从首个开发者测试版开始,我便一直在使用 iOS 26。如今公开测试版已发布,是时候分享我对这款多年来最大胆的 iPhone 界面改版的初体验了。
测试版难免存在瑕疵,但令我惊喜的是仅有一款应用无法运行,这使得日常使用体验相当完整…
唯一闪退的是邮件客户端 Spark,因此我暂时转用系统自带的邮件应用。
液态玻璃美学
当年预测 iOS 18 后续版本时,我曾断言新界面将比 Siri 改进更引人注目。没想到一语成谶——因为多数 Siri 新功能至今仍未面世。
我也预见到 iOS 26 的新设计会引发争议,事实确实如此。但必须承认,我个人非常喜爱这套设计!
坦白说,近年 iPhone 外观日趋同质化,iOS 系统亦是如此。千篇一律的界面令人审美疲劳,因此我渴望新鲜感,即便测试版难免存在粗糙之处。
有人批评设计元素不够统一。例如苹果将控制中心改为磨砂玻璃质感以提升可读性,而其他界面仍保持透明玻璃风格。但在我看来,二者都延续了玻璃基底,多样化的玻璃质感并非问题。
核心悬念在于苹果会否回归 iOS 7 之前的拟物风格。答案是…并未真正回归。相机图标或许最接近拟物设计,但也只是呈现更写实的镜头形态。多数应用图标保留原有符号,仅增添微妙的 3D 玻璃效果。
我十分欣赏这种风格,甚至认为可以更大胆些——希望苹果能将玻璃质感与 3D 效果增强 30%。
相机应用革新
说到相机应用,其界面变化最为显著。底部滑动条被「替换」为两个按钮:视频与照片。
这个改动非常合理,毕竟 98% 用户主要使用这两项功能。
之所以给「替换」加上引号,是因为滑动功能依然存在。横向滑动按钮时,延时摄影、慢动作等选项仍会如常展开。
新界面的确存在直观性问题:没有任何视觉提示表明可以滑动唤出更多选项,或是点击周边区域展开设置:
但熟悉操作后,这套界面其实非常高效。它能在不需要时自动隐藏,所有控制又都能快速调用。
照片应用争议
照片应用的改动招致不少批评,但核心问题在于功能日益复杂导致界面不再简洁。
当我把「图库」与「相簿」分列不同标签页,并通过「重新排序」功能整理后,新界面反而展现出优秀的使用逻辑。
建议初觉不适的用户尝试自定义排序,给新界面一些适应时间。
更智能的电话应用
最亮眼的新功能是来电筛查,它像实时可视化语音信箱:自动接听陌生来电并询问对方身份与来意(当然措辞会更礼貌),然后将文字回复呈现供你决定是否接听。
遗憾的是,虽然英国地区可启用此功能,但对我始终无效——系统只是静默拒接陌生来电。
「通话保持辅助」也值得关注:遇到等待接听时,点击功能按钮即可在对方接起时获得提醒。
但当前版本几乎形同虚设,因为多数企业的等待队列会在音乐与「我们谎称电话量大实则不愿配备足够客服」的语音提示间切换。苹果系统误将提示语音识别为真人接听,导致功能失效。
理想状态下,系统应能区分简短问候语与冗长免责声明。
新版统一界面减少了标签页数量,但我并不喜欢,已切换回经典视图。
信息应用升级
信息应用最重要的反垃圾功能类似电话应用:陌生号码短信不会直接显示,需点击次级页面查看。
我很欣赏这个设计,但容易遗漏重要信息,建议增加每日提醒功能。
这正是苹果智能摘要的用武之地:「您有三条陌生号码短信:两条是 TikTok 和 Meta 的招聘骗局,一条通知您明天飞往波士顿的航班延误。」
投票功能深得我心(我常在 WhatsApp 用于聚餐日期协调),但强制所有人同步更换聊天背景的设计令人困扰。
Safari 紧凑标签页
苹果早已解决 iOS 15 将地址栏移至底部的争议——允许用户自选位置。我个人非常习惯底部布局。
但 iOS 26 新增的「紧凑模式」更进一步:仅保留返回按钮,最大化屏幕利用率。非活跃状态时还会自动收缩:
我立即启用了这个模式且再未回头。
苹果智能体验
我最期待的智能功能是能操作应用的 Siri。比如说出「安排与 Sam、Clara 和 Bill 的晚餐」,它就能自动查询空闲时间、创建投票、群发邀请、收集餐厅建议并最终订位。
这种智能代理能力似乎还很遥远。目前只有些基础功能,比如识别活动截图的日期并建议加入日历。实测中,它对多日活动仅识别首日,且经常搞错名称——目前实用性有限,但至少方向正确。
听写时拼写专有名词的功能也类似。
但实时翻译功能远超我见过的所有竞品。虽然多家公司承诺过此功能,实际效果总令人失望。目前仅测试过西班牙语对话视频,准确度堪称惊艳。
真人对话测试将在后续文章中汇报。
总结
总体而言,我非常喜爱新界面风格——甚至希望苹果更大胆些。
功能方面仍需完善才能保证效果与可靠性,但公司显然走在正确道路上,我正热切期待改进。
真正令人心焦的是新版 Siri 的漫长等待。尤其对比其他科技公司的成果,这种等待着实煎熬。衷心希望最终成果不负期待。